小餅烤爐加蘸料,靈魂燒烤三件套。最近,燒烤熱度狂飆。你知道嗎?燒烤在漢代就已經非常流行了。在臨沂市博物館《石上史詩——漢畫像石》展廳,兩方“庖廚宴飲”畫像石證明臨沂“烤串”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漢代是我國飲食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隨著國力的強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漢代的食物種類以及烹飪方法日益繁雜。
1995年在臨沂五里堡東漢墓出土的石刻作品中,有兩方“庖廚宴飲”畫像石,兩圖均有漢代的燒烤場景。其中一幅“雙人燒烤圖”中,一人在圓形的爐旁坐著烤肉串,一人起身持扇扇風,十分生動。這兩塊庖廚圖,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漢代高超繁雜的烹飪技術,以及豐足的飲食情況。
臨沂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高天天介紹,古人將燒烤美食統稱為“燔炙”,字義相當于現在的“燒烤”。在漢代,人們在宴席上將“燔炙”作為最主要的美食,從畫像石中我們可以看出炙肉的過程十分講究。首先是將肉切成方寸大小,然后將肉塊貫穿在一種叫“兩歧簇”的籖上,燒烤的炭火用竹木炭,燔炙時要舉扇扇火,烤出的肉外焦里嫩且有果木的香味。這種兩歧簇是“丳”的一種,作用就是將肉烤得生熟度不一樣,一簇可以烤十成熟,另一簇可以烤七成熟。漢代燔炙的品種有很多,烤羊肉稱為羊炙,烤牛肉稱為牛炙,烤豬肉稱為豚炙,此外還有烤飛禽,稱為“炙鴰烝鳧”?緺t稱為“燔器”,爐子的樣子與現在烤肉串的爐子并無二樣。
漢代人吃羊肉有烹煮和燒烤兩種做法,即所謂“烹羊炰羔”。“臨沂五里堡的這兩幅庖廚圖上,可以看到梁頭上懸掛著羊頭,灶臺上有一口被稱為‘甗’的大鍋,我們推測這可能就是‘烹羊’的情景。”高天天說,臨沂出土的漢畫像石表現庖廚宴飲的畫面很多,主要是體現墓主人生前的奢侈生活和死后祈盼的享受。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飲食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食品烹調加工的方法古來就有十多種,以肉食而論,有炙、烹、煎、炮等,燒烤這種原始的烹飪方法是其中之一。古人所說的燔、炙、爇、炮等,都是燒烤的意思,其中燔、炙用得最多。
相關鏈接:
石上史詩——臨沂吳白莊漢畫像石墓
漢代畫像石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是漢代考古和美術考古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形象、直觀地記載了兩漢社會的真實生活,對于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臨沂是我國出土漢代畫像石較多的地區之一,其產生時間早,延續時間長,遺存豐富,大約從西漢武帝時期到東漢末年,經歷了300多年長期的發展,對研究漢畫像石藝術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文化背景等具有重要意義。臨沂漢畫像石內容豐富,雕刻精美,特別是東漢晚期的大型畫像石墓,氣勢恢宏,裝飾華麗更充分顯示漢代石刻“深沉雄大”的氣魄。
在臨沂市博物館《石上史詩——漢畫像石》展廳,除了臨沂五里堡東漢墓出土的“庖廚宴飲”畫像石,還有在全國漢畫像石中堪稱“出類拔萃”的吳白莊漢畫像石。
臨沂吳白莊漢畫像石墓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座大型漢代畫像石墓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形制最為復雜的一座墓葬,被專家學者譽為東漢晚期畫像石刻藝術達到鼎盛時期的翹楚之作。
該墓為半地下磚石結構建筑,地面起冢,封土高于地面近10米,總面積135平方米。該墓由墓道、墓門、門扉、前室、中室、后室等組成,東西長15米,南北寬9米,出土畫像石44塊,畫面59幅。該墓出土的所有畫像石現存于臨沂市博物館,均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些畫像石內容主要有三類:一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內容,如車騎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樂舞百戲等;二是神仙異獸,如西王母與東王公、伏羲、女媧、神農、蚩尤等;三是垂教后世的歷史故事,如蒼頡造字、董永傭耕侍父、七女為父報仇等。該墓出土的畫像石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文化特征鮮明,涵蓋了漢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該墓幾乎囊括了畫像石所有的雕刻技法,平面淺浮雕、平面陰線刻、高浮雕、透雕、圓雕等。平面淺浮雕雕刻技法在該墓中發揮到了極致,尤其是人物的眼、眉、胡須、服飾和車馬之間的細部結構、穿插關系等細節,都刻畫得詳盡逼真,形成了臨沂畫像石刻藝術鮮明的風格和地方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余件墓室立柱上栩栩如生的胡人、虎、猴、熊、盤龍等高浮雕、透雕作品,達到了漢畫像石雕刻藝術發展的頂峰,并有著西方雕刻藝術的特征。高浮雕的雕刻技法在這個墓室中集中出現,這在全國其他畫像石墓中是非常罕見的,是漢代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見郇恒雪 梅香玉